
为梦想 再出发
他怀揣创业梦想,大学毕业后,走出校门,从租赁柜台开始创业,并和国内知名品牌联想公司进行合作。几年之后,来到北京房山毅然投身文创大军的队伍。之后不甘平凡的他,成立了文创公司,又一次开始自主创业。这期间,有激情、有彷徨、有梦想,但始终不变的是他的创业初心。
以下是张健全的自述
初出校门 开启创业之路
我叫张健全,是金知(北京)文化创意产业的创始人。我是一个比较倔强的人,人家都说不撞南墙不回头,而我是属于把南墙撞个窟窿也得找条出路的那种人。
我本身是学计算机专业的,毕业后我去了中关村,和几个同学开启了创业之路,最开始租了一个小柜台,从事电脑周边的电子硬件销售。
后来我们又跟联想合作,开办了一个售后服务站,做了三年左右,觉得没有我们追求的创业的激情。
在有了一些资金积累以后,我们就开始考虑长远的打算,刚开始创业是为了生存,满足基本需求后自然而然就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。
我觉得一定要开办一家有社会影响力,受尊重,为社会创造新价值的企业。于是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中关村,离开了第一次的创业团队。
当时做这个决定确实需要一些勇气,我很喜欢读书看报,也一直在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,我一直在想,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去跟现代的一些东西去相融合。
有一天我看到一些关于创业的政策,我也觉得当时所从事的行业不能够长远的发展下去,觉得文化创意一定是未来所需求的行业。
积累经验 再出发
中关村创业之后,来到房山工作,第二次创业的行业选择的是文创产业,房山是一片创业的热土,而且从政策层面是非常鼓励文创产业发展的。
刚来房山的时候是在一家文创公司打工,当时的想法是先干个五年,好好学习管理经验,可是只干了两年,就迫不及待想去创业了。
在文创公司里度过了两年充实也比较安逸的时光,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。
为了实现创业梦想,2017年我离开了原来的文创公司,创立了金知(北京)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,开启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之路。
再次创业 筑梦前行
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是可预料到的,创业不是一家好玩的事,他需要有一定的责任心,要一定过的资源整合能力。
创业初期各种困难挫折都经历过,业务上的、资金上的、管理上的,最困难的是最初半年时间,公司没有业绩,没有人找你,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,是一种无力感,钱也快花完了。
好在我们一群年轻人每天都相互鼓励打气,回想起来,如果不是因为梦想让一群人聚起来,恐怕很难坚持下去。
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参加一个论坛,论坛的举办地在郊区的一个偏远度假山庄里,会议结束已经晚上十一点了,同去参加论坛的一些同行都开着豪车离开了,当时我们还没有汽车,也打不到车,我们只好步行离开山庄,走了很长时间。
我们几个人走在漆黑一片没有路灯的马路上,另外两个团队成员反过来安慰我,我们开玩笑说以后挣钱了,我们公司要买什么样的车,其实开什么车无所谓,开公司创业就一定要脚踏实地,一步一步丈量出美好的未来。
比较心酸,但是也是在创业过程中的一种磨练吧,增进了团队之间的感情,帮助我们在平时日常一些事物中,建立的一种信任关系。
任何成功都不可复制,任何问题都有他不同的因素和背景,没有标准和案例所遵循,我总结就是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,才是解决问题的本质,创业一定是艰苦和艰辛的,这一点是有心理准备。
创业路上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
创业的初心是开办一家有社会影响力,受社会尊重,为社会创造新价值的企业,我认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基础是价值观的树立,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是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企业,他的驱动力就是提升人们生活品质。
如果进一步阐述的话,一是要和这个时代,国家的战略方向一致,二是和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,三是促进文创产业发展,与业界合作伙伴搭建文创产业生态,在这三个层面体现出价值,才会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企业。
我们金知文创现在一共有三个板块,第一个是将传统产业打造成融合文化、品牌、设计为一体的文创产品及服务。
第二块就是我们的金知农场,通过文化创意对农场的提升与再造,为农场注入新的活力,搭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,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保护好青山绿水,实现生态可持续。
三是我们的共享办公,通过持续创新与整合各类资源,促进金知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内外高效循环,助力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。
创业的过程是正心修身的一个过程,把困难挫折当成一种常态,平和的心态去面对,也就是用端正的心思来驾驭情绪,进行调节,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,不变的是初心,就是坚持梦想。
梦想是一束光,现实中或许处处充满着困难,来阻挡光的照入。但再黑暗的现实,终会被梦的光束穿透而炫目地绽放于现实的舞台上,当梦想照进现实,张健全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自我追问,探寻和创新,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初心与梦想,通过对文化与创意、科技之间融合的认知推究,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,创立属于国人的文创品牌。
【温馨提示】文中图片、内容来源网络,版权归属原作者,若有不妥,请联系告知修改或删除,谢谢。
上一篇: 敢想敢做敢担当 创新创业创梦想
下一篇: 邓永强:第一批互联网创业者